□本报记者英草卓玛
随着国家政策和战略的推进,数据成为经济领域中关键的生产要素,但随之也出现数据资产诈骗活动。中国金融传媒与抖音合作,邀请金融领域专家参与“金融百咖话防非”活动,汇聚专业“防非声音”。
数据资产诈骗具体如何实施?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观察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数据确权变现的政策期待和技术认知的盲区,通过伪造权威文件、虚构确权、交易、收益场景等手段实施全链条的欺诈。以“人民资产APP骗局”为例,欧阳日辉介绍,该平台宣称完成个人数据资产变现确权就能立即提现个人所有数据资产,每年5月1日会发放80万元生活津贴等。此外,还伪造“国家数据局文件”“人民数据公司授权书”诱导下载。
欧阳日辉提示,识别非法金融活动需警惕“保本高收益”“稳赚不赔”等话术的陷阱,而“一键变现80万元”是典型的违背市场规律的虚假承诺。从数据资产属性看,其价值实现有严格的逻辑链条与制度边界,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需依托合法确权规范流通和场景应用,绝非简单的“扫码领凭证”就能够变现。
具体来说,欧阳日辉介绍,该案例有3个明显漏洞。第一,从数据确权的制度现状来看,我国数据产权制度尚在立法探索阶段,当前个人数据多以匿名化、去标识化形式用于公共服务或商业场景而非直接变成个人资产。因此,个人数据不等于独立可交易的资产。第二,从数据流通的合规路径来看,正规数据资产流通需要通过国家认可的交易平台且需要遵循去“标识化”“匿名化”原则,个人数据需经脱敏处理后才能用于商业场景。而该平台宣称直接提现个人所有数据资产,这既违反了数据安全法规,也暴露出他们对数据流通规则的刻意曲解。第三,该案例在收益逻辑上也难以自洽。数据资产的价值需通过具体场景如企业精准营销、公共服务优化等逐步释放,而非“凭空发放津贴”。
“数据资产的价值追寻长期主义。因此炒股平台,任何宣称‘短期暴富’‘躺赚数据钱’的口号都是利用公众对新技术的认知差设局。”欧阳日辉提示,消费者可以遵循“三问原则”进行防范:一问是否具备数据交易的资质,二问数据用途是否明确合规,三问收益来源是否符合数据经济的逻辑。希望金融消费者能够擦亮眼睛,在数字经济大浪潮中牢牢握紧“钱袋子”,稳稳守住财富安全。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